Q Q:84136144(王老師)
郵件:84136144@qq.com
培訓基地
1、革命圣地西柏坡
2、石家莊祥泰路66號
1948年毛主席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
新中國成立七十多年以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情系燕趙,特別關(guān)心河北的建設與發(fā)展。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道路中,多次深入河北調(diào)查研究、指導工作、總結(jié)經(jīng)驗,從太行山麓到渤海之濱,從壩上草原到滏陽河畔,處處都留下了領袖們的足跡。
毛澤東(1893—1976)毛澤東與河北有著不解的情緣,他一生曾有30多次到河北。毛澤東唯一一次不是作為黨和國家領導人到河北是1918年8月,那時候25歲的毛澤東為組織湖南赴法勤工儉學而來。為了迎接從湖南到保定的留法勤工儉學學生,10月6日,毛澤東和蔡和森從北京來到保定。7日,毛澤東同大家一起暢游了保定古蓮花池。而毛澤東再次來到古蓮花池是1952年11月,當時身為國家最高領導人的毛澤東連連感嘆“不是那個樣子了”。
距毛澤東首次到河北30年后的1948年4月,他再次踏上河北大地。那時候他已經(jīng)是黨和人民軍隊的最高領導人了。他和周恩來、任弼時率領中央機關(guān)從陜北輾轉(zhuǎn)來到晉察冀軍區(qū)所在地阜平縣城南莊。在此,召開了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提出迅速召開民主協(xié)商會議、成立民主聯(lián)合政府。毛澤東還起草了著名的《紀念“五一”勞動節(jié)口號》。5月27日,毛澤東到平山西柏坡。在近10個月的時間里,他在這里指揮了舉世聞名的三大戰(zhàn)役,在七屆二中全會上作了報告,提出了“兩個務必”的著名論斷,為新中國的成立做好了各項準備。
毛澤東一生重視調(diào)查研究,特別是新中國建立后,他花了大量的時間到基層做調(diào)查研究。由于距離北京近,河北省往往是他調(diào)研的首選或者調(diào)研的第一站,而返京途中,往往再做停留。從新中國成立到1966年,毛澤東幾乎每年都到河北(包括當時隸屬河北的天津市)視察調(diào)研。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僅1958年到1966年,毛澤東來河北就達20余次。
1951年2月,襁褓中的新中國工作千頭萬緒,抗美援朝也正在進行中。日理萬機的毛澤東剛剛經(jīng)歷了喪子之痛,中央特意安排他到石家莊保育院(今白樓賓館)休養(yǎng)。從2月4日到4月27日,休養(yǎng)中的毛澤東卻夜以繼日地工作,小白樓的燈光常常徹夜不熄。他對即將出版的《毛澤東選集》進行了精心編輯和修改,對當時開展的土改、鎮(zhèn)反和抗美援朝三大運動作了大量的批示和指示,對石家莊的各項建設也作了指示。
1954年,毛澤東于4月、8月兩次到秦皇島視察工作,秦皇島美麗的景色和北戴河波翻浪涌的茫茫滄海給毛澤東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就在那個夏天,擊濤搏浪的海中暢游讓詩人毛澤東激情勃發(fā),揮毫寫下了著名詩篇《浪淘沙·北戴河》,展示了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前無古人的雄偉氣魄和博大胸懷,也讓秦皇島北戴河從此名揚天下。
1963年8月,河北發(fā)生了特大洪水,引起了毛澤東的高度關(guān)注。災后8個月里,他四次來河北了解災情。年已七旬的毛澤東心情沉重地說:“我現(xiàn)在不做湖南人了,要做河北人,生在湖南,死在河北。”還為河北的抗洪展覽寫下了“一定要根治海河”的題詞。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發(fā)生后,重病中的毛澤東在得知消息后第一時間做出指示,委托中央其他領導同志組織抗震救災工作,要求迅速派慰問團去唐山,慰問災區(qū)人民,安置好災民生活。唐山地震的報告是毛澤東生前圈閱的最后一份中共中央文件。
毛澤東在河北的革命、調(diào)研實踐活動始終貫徹著毛澤東思想的靈魂——實事求是和群眾路線。這都成為河北人民群眾寶貴的精神財富。
西柏坡紅色教育基地立足燕趙紅色沃土,整合河北優(yōu)質(zhì)紅色文化資源,開啟“西柏坡紅色教育2.0 模式”,中心以“弘揚西柏坡精神”為己任,面對全國各地黨政機關(guān)、企事業(yè)單位,開發(fā)、訂制系列培訓課程。課程采用專題教學、現(xiàn)場教學、體驗式教學、浸入式教學、紅色尋訪等多種方式,多角度、全方位去感染、教育人,讓每一位學員在切身的實際活動中領悟紅色精神,從而使大家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新時代下走好新的征程。
(來源:河北黨史)